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教学医院 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全站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科特色>>中医药特色

中医药特色

十四.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试点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08-12 1546 次浏览

广东省中医院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家中医院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现结合我院特点,汇报如下:

广东省中医院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理念,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机制,以传统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融合现代科技,通过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实践“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将“治未病”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疾病预防、养生保健能力;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最佳的预防保健服务。

一、预防保健服务模式的建设

(一)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扩展医院服务范畴

我院“治未病”的服务参照现代健康管理体系,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追踪为主要功能。为此,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包括中医体质辨识、现代医学体检的健康评估中心,健康干预则以健康调养咨询门诊的健康指导服务和传统疗法中心的直接干预为主,同时,三个部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追踪,共同构成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于一体的“治未病”服务链。

(二)明确服务定位,联动“治未病”与专科开展连续性管理

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核心在于把“治已病之人”前移到“治未病之人”,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具体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既病防变——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防复——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因此,我们把“治未病”中心服务对象明晰区分为六大类:一是关注健康的未病人群,二是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三是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四是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五是大病或手术之后的康复者;六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需减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前四类人群体现“未病先防”,后两类人群分别体现“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与专科治疗有一定的交叉性但侧重点不同,目前以前四类“未病先防”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初步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的服务框架。因此,“治未病”中心的服务明确地与专科医疗服务区分开来,又在服务过程中体现“治未病”与专科的融合与延续。

通过人群分类, 服务定位进一步清晰, 以“未病”人群作为体质调养的重点人群,由治未病中心体质调养团队提供服务与管理;“欲病”与“已病”人群由专科主导,治未病中心协助管理,通过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开设病前状态即“欲病”门诊,让各专科充分参与“治未病”的工作。目前已开设的“欲病”专科包括:肾内科、内分泌、心血管、妇科、骨科、乳腺、肝病科、心理睡眠、神经科、消化科等。

(三)建立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模式

传统的“查病式”体检,可以通过系列客观、精确、数字化、标准化的指标检测,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对许多疾病可以作出早期诊断,在疾病早期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相对参加体检的大量人群,早期发现疾病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对于某些自觉症状明显,但体检指标正常的人群难以作出令其信服的解释和健康指导,因此未能满足高水平健康管理的需求。中医体质评估与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结合,再融合现代医学体检的各种检查手段,以及利用各种现代功能检测设备作为疾病危险性评估,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的健康评估,是“治未病”的首要环节。

而体质的引入,有助于对现代健康评估体系的丰富。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尤其是中医体质的特征,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中医认为,个人的体质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有关。对于一个已经出生的个体而言,先天禀赋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体质可变可调,因此可以通过调整体质的偏颇,减少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进展。体质辨识可以发现体质的偏颇,便于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御病保健康的目的。

(四)开设健康调养咨询门诊,提高预防疾病的综合能力

“治未病”的第二环节,是对第一站接受健康评估的人群提供进一步的健康干预服务,“健康调养咨询”是预防保健服务的最主要健康干预环节。针对人群中体质偏颇者,根据体质分型、健康状态、易患疾病等,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俞穴按摩保健等提供指导,同时根据咨询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干预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维护健康的目的。

对于“未病”人群中有较为明显的疾病易患倾向者,比如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但没有明显自觉症状者,以及“已病”人群与“病后”康复人群,强调专科介入,充分利用专科医生的专业认识和手段,预防、减缓甚至阻断疾病发生、发展、恶化的自然进程,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病率。针对各种常见专科病种,形成专科疾病的预防调养方案。

(五)充分运用传统疗法技术,发挥非药物治疗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

传统疗法中心是实现“治未病”直接健康干预的一个重要部门。治未病中心充分利用传统疗法中心对全面挖掘整理引进中医药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所形成的既有平台,依据各类人群的不同特征以及各种特色疗法的不同优势,以体质分类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和中药外治法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和健康调养方案,采用体针、腹针疗法、平衡针、艾灸、雷火灸、天灸、平衡火罐、中药熏蒸、砭石热敷等技术,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抗衰的目的。

(六)加大宣传力度,传播“治未病”理念

不同于“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及“传统疗法中心”提供的一对一服务形式的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属于群体健康干预形式。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在现阶段,健康教育是预防保健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了普及健康生活理念,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知识和方法手段,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我们继续与媒体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种手段,通过开辟专栏、录制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在医院广场开设“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健康讲堂”系列活动,广大民众反响热烈。我院治未病中心在医院广场开展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示范活动,持之以恒地建设“健康广场”,至今已坚持4年,这是推广中医运动养生方法的有效途径。

院治未病中心继续与中国电信推出“电信每日一汤”服务,根据广东的二十四节气及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人群的饮食宜忌,提供每日一汤保健知识,指导民众合理科学的养生喝汤方法,增强中医养生保健理念。

继续深入社区与单位,举办多次院内、院外义诊咨询活动,开办健康系列讲座,提供健康知识,提高其预防保健意识与预防疾病的能力。其中广州市老干大学的“体质养生”班课程进入第八个学期,共安排了900多节课程,每个学期还安排了体质辨识与调养咨询义诊。通过各种健康宣教活动,为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生保健知识。

组织多位专家加入 “广东省科普讲师团”,参与“神农健康大讲堂”。“治未病”学术带头人杨志敏教授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首席中医药科普专家”荣誉奖项,并作为广东省科普巡讲培训专家对全省科普骨干进行培训。此外,申请成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拟通过学术团体组织一支质量较高的健康文化传播的技术团队,规范科普宣教活动,推进全省的科普宣教活动。

(七)争取多种合作,丰富服务模式

“治未病”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需要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因此,我院“治未病”建设贯彻“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精神。通过各种健康相关企业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 多种合作形式为“未病”人群提供全方位服务,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及深化服务功能。

(八)顺应国家卫生策略,开展社区合作

1.建立协作医院网络:

“治未病”的工作涉及全人群,如果仅靠几家三级医院来运作,服务范围窄,影响力亦小,工作推进也慢。因此,我院充分运用与市、县、镇医院、卫生保健站、社区医疗中心等的合作,通过培养基层相关人才、支持开展相关业务,构建中医“治未病”工作网络,将社区和单位的医疗点变成中医“治未病”的拓展与研究基地,这样才有利于扩大“治未病”的工作的辐射力。针对协作医院,我院积极开办治未病培训班推广中医健康评估、健康调养技术以及各种中医传统特色技术。

2.社区建设

将中医治未病理念真正推广至社区,走进家庭,让普通老百姓受益,是发挥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我院积极开展社区建设项目。合作内容包括双方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合作和帮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全区常住居民中医健康档案,进行人群分类,提供针对性健康干预;联合开展中医药技术及人员培训;开展中医药干预在社区“治未病”的科研和效果评价,共同申报相关课题;共建社区人群健康档案信息资源库等。

二、“治未病”人才培养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人才的培养,是构建中医“治未病”专业队伍,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

院内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医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参与各级人才培训,包括校级千百十人才、拔尖人才、朝阳人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等人才培训计划。在专科培训方面,根据“治未病中心”三个部门的不同特点,进行系列培训,并针对引进的新设备,抓紧学习培训,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关键技术。在整合团队力量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并派出相关人员参加全国性及省内的治未病相关学术交流,外出培训专科技术如特色疗法新技术等。此外,不断培养 “治未病”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博士后”流动站,储备“治未病”人才的后备力量。

在院外人才培训方面,治未病中心在整合团队力量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面向协作网络医院、合作社区以及本中心工作人员,组织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检测、健康调养等系列培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并针对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组织专项技术培训,培养技术骨干。而对全体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加强疾病预防意识,融合健康指导,与常规治疗齐头并进,凸显中医特色,也是下一步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同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制定的“治未病”相关专业国家职业标准,开展人员培训。

三、注重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干预效果评估

“治未病”相关研究是治未病工作得到更广泛认可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治未病工作有序前进的重要环节。研究主要针对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各种状态调养干预方案有效性研究,以及针对各种传统治疗手段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另外,“治未病”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除了对病人自身状态指标(如症状与生存质量、理化指标、功能检测指标等)进行效果评估,还从生活方式改变度、健康文化理念的认识度、满意度、依从性等进行评估,则在积累一定数据之后,拟采用卫生经济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多角度体现干预效果。目前申请的各级“治未病”专项研究获得资助,经费共510万元。

四、建设成效

“治未病中心”成立之后,服务量稳步上升,至今总服务量达80万人次。随着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专科影响力的提高,外阜病人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由开科时不足10%,增加稳定在30%左右。除了有广州周边地区,亦持续有从全国各地而来者,更有不少专程从美国、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港澳台等地区赶来本治未病中心进行调治,“治未病”辐射范围逐渐增大。也吸引了全国及海外、港澳同胞同行来参观及学术交流约500团次,接收来自全国及港澳的“治未病”进修医生80多名,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

为适应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总院扩大到了各个分院,二沙分院、芳村分院、大学城分院均正式设立了的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大学城体检中心正式开张,并在二沙分院、大学城分院增设了传统疗法中心。

五、治未病建设体会

(一)做好几个保障条件

1.物价保障

“治未病”的服务大多属于新项目,因此,在物价局的目录中找不到相应的收费标准,这是阻碍“治未病”服务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治未病中心成立之初即开始对各个服务项目申报物价标准。物价的规范使广东省中医院的“治未病”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对我院“治未病”工作给予良好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根据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每年总结并上报物价局,进行及时的项目修改与补充申报。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如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卫生厅等)的理解与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推进“治未病”新项目在全省范围推广的重要途径,解决了“治未病”服务的瓶颈问题,使“治未病”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目前,“治未病”相关的服务项目如“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咨询”等已正式纳入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表之中(详见《粤价[2012]109号关于印发广东省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试行)的通知》),面向全省各医疗单位开放,而非只用于“治未病”试点单位。

2.医院层面的保障

(1)成立“治未病”领导小组

为了切实抓好试点工作,医院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包括以院长为首的组长,3个相关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组员包括医教部、宣传部、门诊办、财务处、信息科、科研部、临床证候研究室、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室、名医工作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医院层面的支持是“治未病”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保障。

(2)重点专科支撑制度

广东省中医院领导对“治未病”工作非常重视,医院从专科建设的角度,把积极开展“治未病”干预作为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的一部分,要求各重点学科/专科针对本学科(专科)的主攻病种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化的“治未病”干预方案;并在“治未病”中心有本学科/专科人员出诊。

(3)临床、科研机制的结合

医院鼓励“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设立以“慢性疾病研究 ”及“治未病研究”为主题的广东省中医院第三批“中医特色与优势临床研究专项”,在全院范围开展“治未病”相关研究。

(4)信息平台建设

在信息系统日益发到并深入到每个人生活每个细节的今天,健康信息的管理需求也日益显得迫切,而具有健康管理功能的“治未病”中心,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医院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达到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研究分析等功能。

为了更好地开展“治未病”的管理追踪服务,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治未病”效果评价,我们在“十一五”及973项目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健康信息实时追踪、健康提醒与预约管理等功能,并可实现针对社区的层级管理功能。此外还研发了个性化膏方诊治随访系统,作为全院膏方处方的管理体系,对于促进全院的膏方诊疗水平与科研追踪有重要价值。

(5)多渠道宣传

广东省中医院宣传处通过与各种媒体沟通与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种手段,通过开辟专栏、录制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协助治未病中心开展广泛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尤其是通过电视节目的制作来传播养生保健理念是一种直接而又深入民心的途径,比如拍摄关于中医药科普系列专题片,受益面广,传播效率高。

(二)处理好几个关系

1.“治未病”与专科的关系

治未病重点管理“未病先防”人群;“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人群与专科共同管理。各专科专业人员的介入,保证了专科干预方案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医院明确要求各专科要将干预方案纳入专科专病中医特色优势指南之中,并多次召开各专科研讨会、座谈会,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论证,并采取重点专科必需参与,其它专科主动报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形式,促进整体工作的良性运作。

2.人员观念的转变

通过治未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医护人员的治病观念逐渐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观念的转变。逐渐由治未病科的医生影响到在治未病中心出诊的专科医生,继而扩大并体现在各个专科的诊疗活动之中。

3.研究与应用的关系

“治未病”的科研工作是为“治未病”的实践应用及推广为目标。如“十一五”研究的亚健康人群分类特征,成为干预应用的依据;“十一五”名老中医养生经验研究,成为针对多种健康状态的调养方案的依据;973项目研究形成较为优化的中医脏腑经络评估方案,作为治未病干预的切入点及效果评价指标。

4.人才知识结构的关系

“治未病”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人才知识结构的再培养非常重要。

首先是针对不同岗位,进行侧重于健康评估、健康调养或特色干预的培养;与此同时,基础的医学知识培养亦不能松懈,这是医疗安全的保证,因此人才队伍三基水平的提高也是基础培训内容,包括新毕业人员的临床轮训,参加医教处各阶段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等。

另一方面,针对与“治未病”密切相关的知识领域,对人员进行健康管理、营养学、心理学等知识培训,优化“治未病”人才知识结构,也是治未病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请关注丹阳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

关闭

专家介绍点击进入查看详情

关闭